世界报业网免费收录高质量的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链接,我们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72
  • 快审网站:11
  • 待审网站:30
  • 文章:31926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文章来源:中国小康网 发布日期:2021-06-30 17:00:07 浏览: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云溪子

生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衣服,食物,住,跨行,衣服,食物,住,从行的一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一些变化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光阴易逝,转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70年了,改革开放也超过了40年。

这几年,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有时高兴,有时觉得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时发牢骚。 我“在旧社会出生在红旗下”,有幸与新中国一起来到,请好好想想。 这几年的变化真小。 暂且不论国家的变化,在我们身边,无论什么样的牢骚,其实都渗透着巨大的变化。

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衣服,食物,住,就行了。 想想看,关于衣、食、住、行,真的有很多“故事”。

我出生在川南长江沿岸的一个小镇。 父亲是制作竹器的工匠。 我记得解放后的几年,我穿着妈妈用“家纺”做的衣服。 我穿着家里织布的长衫进了校门,大家并不觉得稀奇。 10岁的时候,我穿了第一件“洋布”的衣服。 那是姐姐送的生日礼物。

大学时代,拿着小木箱穿衣服,但没有几件衣服,很多都打了补丁。 一个是因为家里穷,两者当时发了票,一年的票不够做衣服。 那个时候,大学生经常组织起来欢迎外国客人,学校要求学生穿白衬衫和蓝裤子。 我没有! 随后,据学校透露,有关部门决定,各学生无需布票即可购买制作衬衫的人造棉面料。 但是,免费的票免不了钱啊。 我不得不忍痛放弃。 多年过去了,妻子发现我在天安门广场和同学在一起的照片,补丁贴在我的裤子上,说:“你想给新中国丢脸吗? ”。 那天洗了无缝的衣服。”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现在,当时被视为宝物的德克隆等,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回归自然——穿纯棉。 许多衣服被称为“时尚”,不仅寒冷,还成为装饰品。 毛衣流行,皮毛流行,羊绒流行……年轻人牛仔裤的洞很小,但那不是穷,而是时髦。 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没有很多衣服! 虽然我还被孩子们称为“老土”,但是衣服真的不少。 也有几个“企业品牌”。 放了好几年的衣服,有人胖衣服瘦的,也有还新的只能送人。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关于吃,困难时期暂且不谈,那年正常的年景,在我的家乡也每天能看到肉,十天半月吃一次肉,被称为“打牙祭”。 那之后,用肉票买了肉。 到处都让我买了肉。 油真少啊。 上了大学,奖学金正好够伙食费。 学校的饭菜比家里好。 虽然一个月能吃几次肉菜,但是没有水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毛主席知道大学生饮食不好,体质不好,指示改善,听说我们的伙食费每月增加了3元。

工作了,到了东北,娶妻生子成家。 每人一个月几斤细粮、半斤肉、三两油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那时,我听说国外有人在谈论减肥,差点把肚子撑坏。 “有这种事吗? 就算胖也还不胖哦! ’我的体重,大学毕业98斤,结婚105斤。 我曾经说过“如果胖了,世界上就没有瘦”!

改革开放后,不仅是我,我周围的人也差不多胖了。 当时很受欢迎的鸡鸭鱼肉渐渐失去了宠物,“穷人”吃的桃菜、蔬菜上了高雅的餐桌。 当时很受欢迎的特产糖稀、花生糖、果脯等,“太甜胖了哦! ”问的人变少了。 ,恋人,孩子一致反对大鱼大肉,主张多吃菜,少吃饭。 我也为胖而烦恼,体重突破了150斤。 “闭上嘴跺脚”我做到了,一天吃那么多,运动量也不小,但还是胖啊! 我经常感叹:“过去想吃就不能吃,今天不能吃,真可怜。”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我岳父大人一解放就是17级干部,住在地委所在的城市。 到1970年代为止,一家七八口住在被称为“1.75”的平房里。 两个小卧室,过道当厨房,没有大厅,没有厕所。 建筑面积可能不到50平方米。 但是,那个时候,这在当地是个好房子。 因为这所房子是砖房,所以很多人住在泥里。 如果把这个房间给今天的年轻人,会有几个这样的蜗牛房子呢?

我结婚的时候,总之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师和干部的女儿结婚了,但是没有房子住。 之后,必须自己动手,在岳父家的院子里建了不到10平方米的泥地房,然后在这个泥地房里生了儿子。 这在今天的都市人看来,“仿佛回到了万恶的旧社会”!

今天的住宅依然有很多问题,依然有住宅难。 向周围一看,街道并不是高楼林立,能看到什么地方的泥土间吗? 很多城市的人已经是“楼上楼下的电灯电话”,有多少人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到了那一年呢?

要说“行”,故事也不少。 从小时候到小学、中学,那时的“行”完全靠双脚。 上山,下坡,爬平地,三十里,五十里,一步一步测量。 我见过车,没坐过,也没见过火车。 进入北京进入大学,在宜宾站第一次看到列车,呆了很久。 一个车头拉着几辆车。 它的摩擦力有多小? 之后,往南向北冲,汽车和列车自然一直骑。 但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和恋人结婚回家,从东北到西南三千多公里,三天四夜,多次换乘,都是硬座,坐卧铺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 在家终于买了自行车,变成了“驴”。 不是骆驼吗,带人去。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塞外的员工搬到北京十多年了,上班下班骑自行车,出去玩,有公交车,出差,回老家坐了硬床,方便了很多。 北京有出租车,但是车很少坐出租车。 通常,人也会舍不得那笔钱。 我听说外国人家里有车,就像天外的故事一样。 改革开放的这几年,我们家的院子里逐渐有了“私家车”,很多都是夏利。 慢慢地,院子里的车更多,捷克、帕萨特、别克、奥迪……十几辆、几十辆、一百辆,直到车满了,难以进出。 出远门坐飞机,坐高铁,在附近开车,成了很多房子的常态。

“聊斋:也说衣食住行”

70年,不长不短,不知不觉中,衣服、食物、住、行、周围的一些变化都变大了!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年1月的旬刊上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