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谭平山,一座尚待深入发掘的思想富矿”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小康》·新闻网记者张玉荣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最初的100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成立100周年。 《小康》杂志《广东百年党史》专题报道栏诞生,作为杂志社年度重大信息报道项目举行了建党百年献礼。
本栏第一期发表了谭平山的人物报道。 谭平山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广东党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为了做这篇报道,我开始收集、访问很多资料。 来到广州市图书馆,寻找谭平山的资料,发现第一档案在7楼文史馆。 馆内藏书不允许外借,附有檀木书架装置和铜锁,看书需要提交图书索引由工作人员解锁后取出。 藏书中谭平山的资料也不多,第一是人物传记和个人文集。
除了办公桌外,实地访问是特别有趣的事件。 谭平山故居位于高明区明城镇七社村。 青少年时期,谭平山在这里住了十多年,深刻了解了基层的生活状况,对他之后走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投身革命活动后,谭平山很少回乡,也没有修缮过其故居,这也是他一生廉洁政治的写照。 旧居附近的墙面上,刻着“爱国、为公、奋斗”的谭氏家风。 在访问中,我获悉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对谭平山的故居按照“修理旧物”大致进行了修缮保护。
通过架在池子上的水泥桥,是谭平山生涯展。 高明区博物馆副馆长杨丽东告诉记者,近年来高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武汉大学合作设计和布置了谭平山纪念馆。 一生分八章以时间为脉络回顾谭平山的一生,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 谭平山个人用品不多,主要有几件衣服和花瓶,但馆内展示的关于他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陪同参观的是谭平山的子孙谭超雄,今年68岁,他给我们讲了他知道的谭平山的故事。 他的祖父在谭平山学习,谭平山的子孙回来,讲述了故居维修的事件等。 在谭平山的近照前,我特意给谭超雄拍了照片。 他们俩还是有些神像。 两个都是浓眉大眼。 如果留胡子的话,可能会更像。
参观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聪明的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谭平山所代表的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的发掘。 例如保护性修缮谭平山故居、建设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举办谭平山文化节、编纂谭平山文集等,将其故事庸俗化作为中小学的乡土教材。
由于他的家乡多次遭受洪灾,谭平山遗物很少见到,但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十分丰富,需要深入发掘。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2021年1月的中旬刊上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