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为科技革新快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何建华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源头,是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 我国的基础研究要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就必须彻底改变科研体系急功近利的氛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再三创新了现代化建设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快速发展战术的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了专门的部署,这在我们党制定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源头,是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 在基础研究中,原始创新始终处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创新,也是基础研究水平最重要的体现。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者数量居世界首位,投入的研究经费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数量也居世界第四位,这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步的指标。 但是,在具有根本性、突破性、卓越性、战术性的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中,我国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如果说以诺奖为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最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我国与美、英、法等欧美科技强国相距甚远,与日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发生这种情况的最重要原因是,包括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过于重视短期目标。
现有的评价体系注重论文数量和文案影响因素等数量指标,且考核频繁、周期短,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或被动或主动追求论文数量,从而做出成果的动机很强。 最近,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已经发表了许多文件,强调科研评价不仅仅是论文,但这些文件精神的贯彻还需要切实措施和广泛共识。 在这样的科研氛围和环境下,科研追赶热点行业、容易产生结果的课题,必然是众多科研人员的选择。 真正的原始创新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探索研究,很少有人问津,也很难得到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持续支持。 在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整个基础研究体系还处于急功近利的氛围中,这种氛围不利于科学研究,不利于处理真正的科学问题,不利于实现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始创新。
我国的基础研究要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就必须彻底改变科研体系急功近利的氛围。 科研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和风向标,发挥着培育和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对现行科研评价体系进行较大的改革,最终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
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是: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人员专心研究,“十年磨一次剑”。 只要稳定支持基本面,用大成果大奖励激励优秀人士,创造科研氛围,持续多次,创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就必须获得荣誉和奖励,让科研人员自主、自觉、自主地专注于科研,克服科学问题
为此,笔者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给予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适当的待遇水平,给予充分自主权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科研人员(如副高级职称以上)稳定的基本支持(适当的待遇和研究经费), 对允许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以中长期审评为主(如5年、8年等),以科研机构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鼓励自主布局研究方向,组织研究队伍。 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竞争不利于研究。
2. 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考核主要关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给予重奖,常规性论文成果不予参考或参考。 也可以参考各类人才的数量和承担课题的数量,这些是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有利条件,而不是成果本身。
3. 如何定义什么样的成果是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本身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件,需要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 现阶段可以将国家科学技术奖和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奖作为认定标准。 (作者是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年11月下旬刊上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