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 助脱贫奔小康”
新闻网报记者韩静通讯员罗南作为广东省普宁市18个省定扶贫村之一,近年来,什石洋村牢固树立“围绕扶贫加强党建、推进党建加强扶贫”的理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
进入普宁市大南山街什石洋村,我看到村子里清渠交错,鱼游,乡村胡同漂亮,墙面增添了新彩,老房子前的红灯笼更具乡村风味,长廊边的黄皮园绿色景观和红色项目交错……美丽 自脱贫攻坚战和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全面启动以来,该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党支部的领导和党员的模范领导。
党员带头为了消除贫困而集中力量
“我村开展‘打卡亮户先锋行’活动,以户为单位,在党员家门口醒目位置打上‘共产党员户’标志,加强党员身份认同,抹黑党员本色,让我们广大党员管理‘小家’,‘大家’ ’村里的党员蔡先生自豪地说。
石洋村重视发挥党员作用,把党员干部视为脱贫致富的“先锋队”“主力军”,勇于担任广大党员干部,创业干事,开拓进取精气神,推动什石洋村党建工作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
“去年,在镇党校举行了研讨会,我们很多村的党员干部参加了。 培训过后,我们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确定了自己作为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责。 ”。 石洋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蔡国庆说。 通过街道党校进行了战胜贫困运动专科学校的学习,什石洋村自发确定了扶贫行业的政治纪律、从业纪律、群众纪律,并加强了“两委”干部和驻村同志的扶贫工作能力。
此外,村积极推进“党支部委员会联络党员、党员包片联络群众”网格化服务机构,通过“1名党员干部+ 1名普通党员+ n名贫困户”联络模式,引导党员干部担任扶贫政策“推广员”“辅导员”“新闻发言人”,支部精准脱贫
石洋村位于大南山脚下,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达11处,先后被评为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宁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村全体党员按照组织安排,组建党员干部先锋队,采用多种玩法开展防控工作,严格管控要点对象、要点场所,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前段时间,村里的党员都很忙,设测温,入户调查,找物资……风中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很感动。” 面对疫情期间党员们的自发行动,什石洋村村民纷纷伸出了赞许的大拇指。
建设红色工程,培育扶贫新模式
石洋村位于大南山脚下,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达11处,先后被评为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宁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普宁市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什石洋村见证了许多动人的革命事迹。 “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率领红四师指挥官和战斗人员攻击反动据点,建立了普宁县苏维埃政府。 陈焕新同志在什石洋村重建党支部,成立青抗会等抗日救亡队伍的潮汕党组织智取国民党枪弹……一个革命事迹铸造了什石洋村的红色印记和红色精神。
年以来,什石洋村党支部以建设广东“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村”建设,按照“一五一”规划思路,建设“红色公路”、红色文化长廊,建设五个红色革命旧址,“红色阵地”
“自被定为‘红村’以来,各级党组织相继来到我们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据我们统计,来参观的党政团体、党员、学生和村民420多批,达到1.2万人,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 ”。 石洋村党支部书记蔡育彬介绍说。
强调拉动产业,成为脱贫的动力
石洋村现有村民1100多户5700多户,贫困家庭59户,贫困人口253人,村耕地面积329亩,山地面积14320亩。 由于土地稀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第一时间蔬菜和红薯农产品都没能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多年来村民收入低,村落集体收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全村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快速发展探索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党支部指导下,通过“党支部+项目+贫困者”模式,实施农贸市场合作项目,构建脱贫致富的“新平台”。 借助广东各级财政专项扶贫开发资金和东莞市石龙镇援建资金,什石洋村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占地23亩的农贸市场,贫困者以扶贫资金和土地资产为价格出资,年末分股共享经营利润,目前村农贸市场期已建成,二期也在计划中
“一期农贸市场占地10亩,共有104家铺地、摊位,基本可以满足10000人日交易的诉求。 我们从去年的租金收入中扣除相关管理费,把其中的60%优先分配给贫困家庭,剩下的40%作为村子的集体收入。 ’东莞驻派第一书记黄景庆在介绍什石洋村农贸市场时说。
加强基础设施,巩固扶贫的坚实外部保障
只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层员工,才能为脱贫提供坚实的保障,打好基础。 近年来,什石洋村党支部在高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融合了脱贫攻坚、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各中心的工作人员。
凭借上级的相关政策和资金,该村高度重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工程,不断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继完成了“大禹杯”引水排灌、乡道绿化、路灯亮化、有线广播升级改造、污水解决和雨污分流等工程,建成了标准化的厕所、文化活动舞台,三清三拆三整事业得到了很大改善。
“我们是从流沙市区来散步的。 晚上走在河岸上,夜风缓缓,花香怡人,空空气清新,旁边有一张可以泡茶的石头桌子石椅子。 很舒服。 ”。 到了晚上,什石洋村的红色走廊非常热闹,很多市民驱车散步、跳舞,放松娱乐。
正如石洋省定贫困村党建辅导员夏慎斌所说:“新农村、‘红村’的建设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 ”。 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升级,村民不用走出“村”,就可以体验和学习新的思想、新文化,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