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探访南繁基地”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小康》·新闻网记者郭玲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我要带队继续努力,双脚插土,论文写大地,为实现优质全面小康而奋斗。 ”。 在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被选为“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的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发表的获奖感想,赢得了会场的喝彩。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数农业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付出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泽田就是他们之一。
“有机会的话请来南繁基地看看。 我们称之为“种业硅谷”。 那里有无数农业科学家的梦想,也有我的梦想。 ’在论坛间隙,华老发出了这样的邀请。 事实上,他从三亚南繁基地飞到中山,参加了论坛。 从冬天到南繁,早就成了华泽田和球队不变的习性。
那个梦想之地到底是什么样子? 论坛结束后,我们踏上了去三亚南繁基地的道路。 其实,三亚市、附近的陵水县、乐东县都属于南繁基地,优越的气候,赋予了这些地方成为种子天堂的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6000多名科研工作者从事各种育种工作。
由于我们的到来,华老准备了很多当地的美食,请我们吃了午饭。 谈话期间,队伍里的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他们说很多菜平时他们吃不上,这取决于我们的光芒。 他们大部分在学习农业。 有些人刚毕业就来这里,有些人在这里认识了另一半,得到了爱。 南繁对他们的意义更像一个家,他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梦想继续奋斗。
南繁基地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翔、“西北瓜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山等科学家,培养了十几位院士和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
南繁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 穿着雨鞋在水田里注意水稻的生长状况,平整地面播撒新种子,在实验室里不断比较数据……在水田边的小屋里,华老向我们介绍了团队每天要做的工作。 小屋外面,下午两点的烈日下,队伍里的年轻人在热烈的气氛中平整着土地。
华老说,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看到了中国种业迅速发展的未来!
南繁的冬天很热,但那一刻,我们的心,更热!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2021年3月的上旬刊上
免责声明:世界网站目录大全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