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数字乡村,把农民领进数字社会”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小康》新闻网记者陈秋圆
新闻记者陈秋圆
和邱泽奇教授约好采访的日子是9月10日,正好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作为学人文社科的学生,邱教授当然不知道,特别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研究的方式让他受益匪浅。 在联系过程中,在计算机的边缘也能感受到邱教授的亲和力和严谨。
邱泽奇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长江学者,在社会学行业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30多年,主要研究社会学、社会调查和研究做法等,近年来集中于数字化和数字乡村、数字化和智慧城市的研究。 此次联系邱教授,就“数字乡村”的选题,探讨了互联网的连接特点如何有助于走出乡村“失联”的困境。
当今时代,新闻技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也不断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城市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 但是,技术带来的红利分配不平等,许多乡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数字鸿沟”。 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读者规模9.04亿,其中农村读者规模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2%。 面对城乡快速发展不平衡、乡村快速发展不充分的现实,中央出台了数字乡村战术,鼓励以数字化带动乡村振兴。
邱泽奇认为,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痛点”是“连通性”不足,数字乡村建设必须面对数字红利普惠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所带来的诸多复杂格局。 在具体快速发展数字乡村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从电商起家,比如各种“淘宝村”,但在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电商对农业销售产品的促进作用,有些地区也由此推进了交通物流系统的建设。 一些地区从数字治理入手,推进乡村组织、乡村治理、村务管理数字化,运用数字工具对村民进行再组织。 邱教授指出:“解决城乡之间、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基础是引导村民进入数字社会。”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让所有村民认识和履行自己的责任,是以前从未传入乡村建设的新事物。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年10月号上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