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添光彩!贾家庄村蹚出新路子”
新闻网站独家特辑
文天歌
在大部分乡村没有电影院的今天,嘉家庄村的村民不用进城,就可以在种子电影院看到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 贾庄村的土地上,其实已经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人说山西好风景,土地肥美五谷香。 左手是太行山,右手是吕梁……说起山西,很多人脑海里回荡着“人说山西好风景”的优美旋律。 但是,这首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歌在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创作的却鲜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烽、西戎、乔羽、孙谦等文艺工作者曾来到贾家庄村采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不仅在这个村子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产,而且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影响了这里的迅速发展和变迁。
近年来,贾家庄村立足自身文化资源,走上了独特的快速发展道路,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景区”“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全国全民健身野外露营点村”等。 目前,贾家庄村不仅在贾家庄益智图书苑、种子电影院、青岛新闻网潮书店、文澜苑作家村等文化空之间,还举办了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吕梁文学季等文化活动,帮助贾街、文创园、生态园等项目 文化为贾家庄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光辉。
供图/贾家庄村
贾庄村的故事,拍摄了《我们村的年轻人》
贾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0人。 一进入甲庄村,映入眼帘的是连接宽阔清洁的道路和屋檐的大楼。 身处这个现代化美丽的乡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山西省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贾庄村史馆里,记录着描写当时贫困生活的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 春天碱白,夏天雨涝。 村子里只有三个宝藏,有甜苞柳芽苇草。
新中国成立前,贾家庄4000多亩土地中,2800亩是盐碱地。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许多村民在饥饿线上挣扎。 1954年,为了填饱肚子,解除饥饿,决定全村命运的治碱运动开展得很热烈。 贾庄村说:“男女老少一齐动员,日夜不停地工作。”花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逐渐赶走碱魔,根除贫困。 1965年,贾家庄村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越长江的村庄,被树立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贾庄人凭借勤奋和智慧摆脱了贫困,这种“不信命、不认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驻村作家马烽。 1959年,马烽以贾家庄村的故事为基础制作了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 这部电影由扒手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带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回乡开山,在劳动中实现理想、增长知识、收获友谊和爱情的故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受欢迎的农村主题素材电影之一。 主人公高占武的模特贾家庄村村民武士雄至今还健在。 马烽说,90多岁的武士雄性总是说不完,“老马在我们村里就像大作家一样,和普通农民一样,踮着脚坐在炕上,讲故事,讲日常,讲有趣的事,大家都把他当部
马烽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更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其作品可谓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 1952年,30岁的马烽来到嘉家庄指导生产实践,体验生活,把这里作为他一生的创作基地。 马烽说:“我不相信灵感,相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在乡土的滋养下,创作了《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叔叔》、《早认识三年》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马烽逝世后,贾家庄村民自发为“我村老马”建造了纪念馆。 纪念馆里,坐在藤椅上的马烽像,一只手轻轻靠在栏杆上,另一只手悬在胸前,仿佛在和正好过来的人说话。 通过黑白照片和一张原稿,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位人民作家的创作热情。
1959年,马烽邀请好友乔羽制作正在拍摄的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的插曲。 接到邀请,乔羽感到压力很大。 因为马烽亲自创作了电影插曲《幸福不从天而降》。 “樱桃很难种出好吃的树,不做艰苦的工作是不会开花的。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社会主义等不来”的旋律被广泛传唱。 来到贾家庄后,乔羽担心自己写不出好作品,从不留长眉毛。 导演知道后,特意停止了剧组的拍摄,带着乔羽在村子里散心,和村民们聊了聊田地的地头。 不到几天,乔羽就有感而发,创作出至今仍被传诵的“人说山西好风景”。 ,在文澜苑作家的村外,依然可以看到乔羽亲笔写的这句话: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时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景》的地方,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讲述的是当时贾庄村的故事。
不仅如此。 孙谦在贾家庄村民团结一致,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景后,与马烽共同创作了《新时期农村电影三部曲》——《我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婆们》。 西戎在嘉家庄村长花了很长时间写作,创作了《纷争》、《一个年轻人》、《丰产记》等广受赞誉的小说作品。 一代文豪郭沫若来到贾家庄村,受热情的新农村建设景象感染,挥毫称赞说:“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高挂在汾阳。” 作家豰容在青年时期体验过贾家庄村的生活,沉淀了10年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万青年》。
镜头捕捉着村民的喜怒哀乐,音符谱写着山河美丽的篇章,复制品记录着村子的光辉岁月。 贾庄村由此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山西,很多人的脑海里回荡着“山西好风景”的优美旋律。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歌是在山西省汾阳市嘉家庄村创作的。 供图/贾家庄村
去种子电影院看最受欢迎的电影
从1983年到1993年,贾家庄村迅速发展集体经济,创办了20多家公司,村集体公司的固定资产从最初的50万元迅速发展到5000万元。 1995年,甲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邢利民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获得荣誉的邢利民干劲十足,他打算继续扩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调查,邢利民提出在村里每年建设10万吨特殊水泥厂,村民们认为该项目投资大,风险也大。
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邢利民在党员干部会上宣布,如果水泥厂一切顺利,一切将成为集体。 如果失败了,所有的债务都由他承担。 经过18个月的艰苦镇战、努力建设,水泥厂正式投产,效益也很快显现。 在工业的大力带动下,贾家庄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一跃成为老先进新活力的典型。 一个小时,风景这边比较好。
的指针永不停止,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总是带来新思维和新理念。 领导贾家庄村物质富裕后,邢利民开始了新的想法:村民们有钱了,不愁吃不愁穿,第二天该怎么办? 农民一辈子为了一口活吗? 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后,村两委班子每年关闭了全村人想不到的、许多人想不到的决定/村支柱公司的特殊水泥厂。 村干部们掏出心来向村民解释。 “关闭水泥厂谁都痛,但每天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赚更多的钱有什么用? 今后,要改变思路,恢复绿水青山,改善村容村的容貌,努力建设文化村、旅游村。 ”。
在之后的五年里,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甲家庄村,开始探索“乡村”与“文化”冲突的无限可能性。 这个几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辉煌的村庄,再次推出了陈新,走上了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文化乡村典范。
进入种子电影院后,售票处陈列着《我和我的家乡》《中国佬vpai》、《姜子牙》、《金刚川》等热门电影的海报。 在大部分乡村没有电影院的今天,贾家庄村的村民不用进城,也可以看到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 在老年活动中心,70多岁的村民贺宝英说:“几天前我们的老同志去看了《八佰》,看了这部电影很揪心。” “最近我看了《我和我的家乡》,为这部电影流了几次泪。 我打算组织许多村民免费观看,”村委会书记邢万里说。
贾家庄村的村民除了看电影外,还喜欢说电影,说话也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 正如“种子”一词所蕴含的奇妙意义,种子电影院在贾家庄村的土地上埋下文化种子,不仅使电影融入乡村生活,还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使电影文化在乡村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金秋十月,走在贾家庄村的乡村小路上,正在拍摄电视剧版《我们村的年轻人》。 贾庄人不仅是镜头下剧中的人,还是精彩生活的剧作者。
“乡村798”:水泥厂变身文创园
年,邢万里从老一辈贾家庄人手里接过振兴乡村的接力棒,成为贾家庄村党委书记。 邢曾说:“我的父亲们用农业的方法、工业的方法带领全村的人民走上小康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村子里,觉得中国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非常强烈,所以要带领村民通过上述旅行致富,“必须鼓起口袋”同时“丰富头脑”。 在邢万里的领导下,贾家庄村的文旅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同年,贾家庄村将停产的水泥厂改建为文创园。 轰鸣的工业机器将成为装置艺术品,古老的工业现场将成为文化空之间。 这个“乡村798”妥善保护了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业遗存。 曾经的水泥厂工人任春花,现在改变了身份,成为了文创园的解说员。 60多岁的任春花,每天一大早来到文创园,就像打扫自己的房子一样,精心维护着老现场的卫生。 如果游客来参观,她很快就会振作精神,为游客为嘉家庄人民建设18个月的水泥厂,奖励18年来村子里积累丰富财富的感人故事。 现在,这家煤磨厂改造的展览馆命名为“1818恒记”展览馆,意味着“永恒的记忆”。 过去的水泥工厂,承载着村民们劳动的记忆、财富的记忆。 现在的文创园,承载着乡村文化的记忆,美好的生活回忆。
村子有文化空之间,需要文化活动。 每年8月,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如约在文创园举行。 短片周通过集中展示世界各地高质量中文电影的短篇作品,发掘、发现越来越有创意和潜力的青年电影从业者,让观众寻找活跃、新鲜的中国人影像。 年,1400多部电影参加了交流周,成千上万的电影人聚集在嘉家庄村,在这里找到了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
2019年,贾家庄举办了首届吕梁文学季活动,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等40多位作家从书中走出来,探讨“来自乡村的创作”。 8天来,吕梁文学季举办了大家演讲、学术对话、校园日、工作室写作、朗诵会、图书市场等35场文化艺术活动。 在朗读会上,作家和村民一起重温了山西籍作家隽永的复制品。 包括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司》、吕新的《下弦月》、葛永平的《白云生处》、田东照的《黄河在这里弯曲》,在朗诵和聆听的过程中,文案流入村民的心中,文学进入乡村生活。 再过9个月,贾家庄村将建设新的文化地标——寄宿制民办学校令腾飞的实验学校和山西电影学院,它们的建设将为贾家庄村的文化布局增添新的文案。
受文化的影响,“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村民在农闲时期进入青岛新闻网潮书店,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 “背靠黄土”的村民开始关注服装,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村里的老厂房变成了文创小区,不能种植作物的土地被改建成了休闲广场,嘉家庄村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理念,走上了成为文化村、旅游村的道路。 将来,贾家庄村打组合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挥文化的力量。
(《小康》新闻网独家特辑)
本文刊登在《小康》2021年2月下旬刊上
下一篇:“【本刊专题】文化赋能乡村”
免责声明:世界报业网打造免费收录提交等多维一体功能的网站推广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